這應該是勞倫茲小鴨銘印實驗的印證!
根據勞倫茲的實驗,圖上的小鴨應該是在破蛋的時候看到那隻黑貓,所以銘印就完成!
而後就把那支黑貓當作媽媽看,往後的交配對象也是找如那隻黑貓為配偶!
**銘印效應(imprinting)文章轉載於http://content.edu.tw/wiki/index.php/%E9%8A%98%E5%8D%B0%E6%95%88%E6%87%89
也稱為「銘鑄」行為與「印痕作用」。此為德國著名行爲學家海因羅特自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歸納而來,而後由德國另一位行爲學家洛倫茲,命名爲銘印效應。
一九一○年,勞倫茲在他最著名的研究中,將一窩灰雁的蛋分開,一部份留在母雁處;另一部份則移至孵卵器中孵育。由母鳥孵出的幼雛表現正常,會跟隨在母雁後方,正常的成長並與其他的雁交配繁殖。當人工孵育的卵孵化時,幼雛出生時的幾個小時中與工作人員相處在一起而不是母雁,自此之後,他們就緊跟在勞倫茲後並表現出不認識他們自己的母島及同類個體。
成長後,他們仍喜歡與勞倫茲及其他人類為伍而非自己的同類,甚至有時會對人類表現出求偶的行為。海因羅特在此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母親後面。
他忽然有了疑問,如果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,而是其他生物會如何?於是,他試著帶來一隻狗、一隻貓等。他驚訝地發現,即使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,哪怕是對牠有傷害性的動物,小鵝也會自動跟隨其後,而且很難再改變,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,卻無視第二。
#學習應用:
銘印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行為,對於特定刺激訊息的學習過程發生的次數很少,甚至僅需要發生一次,就會對動物個體產生終生的行為影響,而且銘印通常有階段性的因素,也就是說,僅在某一特定發育時期能夠接受這種刺激訊號並產生記憶,超過這個時期,動物即使重複地接受到這類訊息,也不會產生與銘印同樣的記憶效果。例如母親之於子女,銘印使得幼小動物對於母親產生記憶,追隨並摩倣母親的行為。
留言列表

